读《觉者为师》有感
“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就在于他内心深处的觉醒。”是啊,“觉醒者”只有把自主发展看成一种需要、一种追求、一种境界,才能自然而然地萌生积极向上的心态,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,也才能获得职业的幸福感。作为一名新教师,想要更快地成长,更应该不断自我反思,做一个步入新境的觉醒者。《觉者为师》像一盏明灯,给还在摸索的我指明了方向,从教书育人到自身发展,都做了很好的阐释,读后感悟颇深,顿觉步入新境。
就教学而言,教师把学生“教会”了,是一种境界,但如果把学生“教慧”了,我们的教学就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。就我个人而言,可能之前的关注点仅仅局限于前者,每节课的目标定位为:把每个知识点讲透了,把学生教会了就可以了。其实不然,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。”从生答到生问,不但能够答出老师的问题,还能够自己发问。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:“中国学生成绩很突出,但最大的遗憾就是不会提问,缺乏创新能力”所以如何让学生有问可发,才是教学之新境。教学,从学会到会学,从无疑到生疑,从随意到诗意,从精术到明道......都值得我们去思考。
就育人而言,我们既要做到“有形”的德育,更要做到“无形”的德育。首先,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,尊重差异,教师的眼中不仅要有学生,还要更多不同的学生。其次,教师德育理念要从“共性”教育到“个性”教育转变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,独一无二的世界。”我们的教育不能一刀切,事事单一,处处划一,这样势必会导致千人一面,千篇一律。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,我们要“一人一方,对症下药。”比如,对于个性倔强的孩子,我们要避其锋芒,转移话题,采取迂回解决问题的战术;对于调皮,机灵,但是容易情绪化的孩子,我们要在态度上,学习上,生活上多给予一些包容;而对于那些个性孤僻,不合群,但往往有独到见解的孩子,我们要积极引领他们融入集体,让他们在集体中感受温暖等等。著名教育学家李镇西老师说:“教育就是以心灵赢得心灵,用人格塑造人格。”从育形到育心,从有形到无形,从封闭到开放,从发话到对话等等,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。
就学习而言,我们可以向师学习,“取人之长,补己之短”;可以向学生学习,“弟子不必不如师”,当我们不知道怎么教书时,那就让学生告诉我们该如何教他。可以读书学习,又可以实践学习,“要给学生一杯水,教师要有一桶水。”当下的教育环境,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,教师要有一条河,而且是活水。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,过硬的教学技能,还要勇于实践,在实践中学习,才能从简单的模仿到不断的超越。巴菲特曾给年轻人两个建议:一是接近成功人士,让他们的想法影响你,二是出去学习,让精彩的世界影响你!学习,既进修学习又终身学习,既合作学习又孤独学习,既探究学习又拓展学习,既时时学习又处处学习......学习是永恒的话题,只有不断学习,才能更好地改变自我,提升自我。
就育已而言,我们要守住师德底线,练就娴熟技能,“德能并重”,才能渐入新境,才能行健致远。当一名教师容易,当一名好教师不容易。做好教师,要让学生喜欢你,家长选择你,同行认可你,领导赏识你,质量保证你,时间考验你,科研支撑你。做好教师,要一直有想法,一直有做法。认真踏实地备好每一节课,上好每一节课;做好教师,要努力把自己打磨成一颗光亮的“珍珠”,把光亮的珍珠和团队穿成一条精美的“项链”。教师教书育人,别忘了“育己”。育己,从学识魅力到人格魅力,从混沌状态到教有主张,从追求卓越到享受幸福......就像石湖小学的洪志琴老师说得那样:“教好书,读好书,写好文,成就自己,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。”
“觉者为师”,内心觉醒,方能步入新境,行健致远。
(张瑞玲)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